单县浮岗镇,因浮龙湖而闻名,这里承载着深厚的浮龙文化底蕴,湖光山色与人文风情交织,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。近日,单县浮岗镇中心小学依托当地浮龙文化,在浮岗学区研学基地(浮岗北村文创空间)举办“缤纷校园,欢乐游园”主题活动。这场深度融合社团成果展示、非遗文化体验与创意实践的特色盛会,以浮龙文化为精神脉络,为全校师生搭建起互动交流平台,生动展现学校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成果。
依托浮龙文化根基,社团成果立体呈现
浮龙湖畔的深厚文化积淀,为学校社团活动注入灵感源泉。在党建长廊北广场的跳蚤市场区,四五六年级学生化身“小掌柜”,将闲置书籍、文具等物品分类陈列,摊位上方悬挂的班级标识牌与学生自制的价目表相映成趣。“这本《稻草人》是我读过的好书,定价5元还附赠手绘书签!”四年级学生李同学一边推销商品,一边展示着社团活动中学到的沟通技巧。该区域结合学校“跳蚤市场社团”日常训练,让学生在真实交易中锻炼商业思维,活动半小时内就产生了近百笔交易,既培养实践能力,也传承浮龙文化中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。
文创空间北走廊的百米画卷区,成为美术社团展现浮龙文化魅力的“流动展厅”。20余名社团成员以“我的校园我的家”为主题现场创作,将浮龙湖的碧波荡漾、湖畔村落的古朴风貌融入画作。淡彩描绘的教学楼与浮龙湖畔建筑相映成趣,蜡笔勾勒的花坛恰似浮龙湖岸盛开的繁花,水彩晕染的天空仿佛浮龙湖上那片澄澈的苍穹。围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序参与创作,形成“台上创作、台下互动”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场景,以画笔为媒介,让浮龙文化跃然纸上。
浮龙文化赋能非遗,传统技艺焕发新生
非遗体验区同样融入浮龙文化元素,成为活动一大亮点。镇文明实践基地田老师正指导三年级学生制作草编花瓶,讲述着浮龙文化中“草编曾是湖畔居民生活智慧结晶”的故事:“先将细细的麦秆搓成粗一点长绳缠绕成一个圆儿做底部,再用交叉编织法一层一层编花瓶的身体,还可以加上不同颜色的草……”随着田老师的示范,枯黄的麦秆在学生手中逐渐变得灵动。”学校将非遗体验与语文、美术等学科教学相结合,同时融入浮龙文化内涵,形成“听草编故事—做非遗手作”的立体教育模式。校长介绍,此类活动已纳入学校“非遗进校园”常态化课程,此次游园会则是对课程成果的集中展示。浮龙文化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双重魅力。
浮龙文化引领创意,实践活动彰显理念
在废物利用创作展区,三年级学生用矿泉水瓶制作的“手动小风扇”、废旧纸箱改造的“城堡模型”等50余件作品有序陈列,每件作品旁的展示牌详细记录着创作理念。“有的同学还亲手制作了古代的服饰和头饰,再配上武器,打斗起来好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风范。心灵手巧的女孩们用太空泥捏成的花和花瓶惟妙惟肖,看起来温馨舒适。这些创作灵感,源于浮龙文化中倡导的勤俭节约、物尽其用的理念。
活动还设置了灯谜区、套圈区等传统游艺项目,一二年级学生在彩色灯谜间穿梭,谜面融合了数学运算、诗词填空等学科知识,更巧妙融入浮龙文化相关内容;套圈区的文具奖品均来自学校“积分兑换超市”,学生需用日常表现积累的积分参与游戏,将德育评价巧妙融入游园体验,引导学生践行浮龙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。
此次游园会持续近2小时,参与师生达500余人次。正如学区主任在开幕式中所言:“当跳蚤市场遇见非遗草编,当百米画卷邂逅废物改造,浮岗镇中心小学正依托浮龙文化,通过这样的特色活动,让教育真正‘活’起来。”这场游园节不仅是一次欢乐的聚会,更是一堂行走的成长课——它让孩子们触摸到知识的温度,体会到创造的喜悦,更在每一次真诚交换中,听见了梦想拔节的声音。童年智造,未来可期,每一次勇敢尝试都在为成长蓄力!据悉,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进一步完善“社团 + 实践 + 文化”的特色课程体系,让每个学生在浮龙文化的浸润下,在多元体验中收获成长,让浮龙文化在校园中薪火相传。 |